
虚构
《被困住的人》
[爱尔兰]威廉·特雷弗/著
马爱农/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该书收录了威廉·特雷弗早期创作的七十余个经典短篇,读者得以一窥这位短篇小说大师“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写作技艺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把手中的笔当成刻刀,精细入微地雕琢出形形色色的人的困境。他的目光凝视的,都是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他们看似平静的生活之下,历史、传统、宗教、道德、社群、欲望、情感所带来的困境都将酝酿成惊涛骇浪,为他们的人生带来沉重而真实的改变,然而特雷弗从不给予读者廉价的安慰,他总是让自己的主人公在结局处迎接“顿悟”的时刻,这或许就是他愿意写下的启示:哪怕无力挣脱人生的困境,人们也可以在认清真相的那一刻,获得沉静下来的力量。
《汉娜·阿伦特的三次逃离》
[美] 肯·克里姆斯坦/著绘
刘楠楠/译
我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像小说作为英语文学中的一种主流创作方式,因《鼠族》《我在伊朗长大》等作品而确立了其严肃性、深刻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当这种形式和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的人生碰撞后,同样带来了非凡的效果。该书选取了阿伦特人生重要的三次转折点,从德国逃离、从法国逃离、从海德格尔哲学逃离的过程,呈现了这位20世纪重要思想家的转变。一脸严肃、满头卷发、爱穿绿衣服的阿伦特在漫画中有着诸多灵动的日常细节,她努力生活并积极付出的内心在图像叙事中不断闪现。当她遭遇新的困惑,去世多年的挚友本雅明以天花板水渍形象出现和她对话的那一刻,图像折叠时空的想象力也来到了顶峰。
《水在岛中央》
李停/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继现象级小说《在小山和小山之间》之后,青年作家李停的首部长篇小说。初读以为是关于养老、特殊儿童关照等社会话题的批评性文本,但其实,越往后读,越是从她温柔的叙述中,读到作家的一颗真心。她在嘈杂的外部大世界中包裹了一个家庭的小故事,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人与人之间的隐秘关联。但不变的是,她始终关心的沉默的母女关系,探讨母职所造成的结构性困境。可以说,她特别擅长描写母女心理交锋时产生的那刹那闪光,细腻而敏锐。李停说她只有在非写不可,不写就会满溢的时候写作,我想,那些需要耐心倾听的话,需要打开心的一条缝才会流出的话,大概都在这本小说里。
《人工少女》
[马来西亚] 龚万辉/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像那些我们短暂停留过的房间。那些房间都像是在时间河流里突起的石头。”小说中的12个房间,容纳着那些关于记忆的时间:不能生育的妻子,想要躲在没有人可以找到的地方的少年,一只失去尾巴的猫,失去孩子的阿樱表姐……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光怪陆离的记忆构成了整部小说,迷幻却也真实地隐喻着一个现实世界。作者的叙事缓慢,时间在这里层叠、分叉、流动抑或静止,连父亲带着“我”的逃亡与“我”带着人工女儿的逃离都仿佛一种轮回,“房间”是时间的一个个魔盒,排列在钟表的圆盘之上,无限循环。时间是一座宏伟的废墟吗?时间上的人们怎样去往未来?这或许是作家想要阐释的。
《地理学家喝掉了他的地球》
[俄] 阿列克谢·伊万诺夫/著
吴鞑靼/译
新行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端看书名,我们就能想到这是一本诙谐幽默的小说了。主人公斯鲁什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理老师,他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信念都是摇摇欲坠,作者却偏偏赋予他理想主义的色彩,他幻想通过一次乌拉尔荒野漂流点燃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生活热情。这样的反差,也预示着他展示给我们的经历将是一首让人啼笑皆非的诙谐曲。与此同时,这又是一首展现在旷野上的诙谐曲,恰如如网友所说,读之如广袤的冬日冰河隔着纸面透出森森凉意,如亚寒带文学的凉爽之风拂过闷热的炎夏。于是,作者的幽默便是在极地星空下点燃一堆篝火,噼里啪啦地炸出清脆的心碎声。我们却不愿意让这火熄灭,因为它如愿点燃了我们阅读的热情。
![]()
非虚构
《江南器物志》
徐风/著
译林出版社
“江南器物”——徐风这本新作的主题开宗明义,他以器物镇为场域,以科举、稼穑、节庆、风俗、嫁娶、餐饮、庭院、家具等为基点,讲述江南器物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性格。如其所言,“器物是人创造的,只消落地问世,它与人注定就是分分离离的关系”,器物是人的灵光一现,那些附着之上的远去的人物与生活,都借由文字的方式复活。从《江南繁荒录》《做壶》《包浆》到如今的《江南器物志》,作者一直深耕于江南这片文化之地,他在古老的器物里接通历史、文化、掌故与情感,在人与物、器与神之间与这个世界对话。
《我喜欢相爱的人们》
[奥] 弗兰茨·卡夫卡/著
姬健梅/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当卡夫卡的日记出到1914年至1923年这个阶段时,也意味着他内心最活跃的想法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这是卡夫卡创作最旺盛的阶段,也是他勤于工作的阶段,到1924年时他便以生病为由撤离了职场。在日记中,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借助工作出差机会搜集写作素材,与后来的小说互相印证的种种细节,更能看到一个职场青年是如何化解焦虑内耗的,简直在演绎当代青年的心理状态,他说“早晨的希望到了下午就被埋葬”和如今“所有困难都能克服我”异曲同工。而卡夫卡的先锋性也在于此,跨越一百年的时间,他的孤独和困惑,仍然具有鲜活的能量。
《长书当诉》
[英] 戴安娜·阿西尔/著
曾嵘/译
后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一个写作者要做到极度诚实是非常困难的,但阿西尔在这本《长书当诉》做到了。她诚实地讲述自己如何被伤害,又如何艰难地复原,也诚实地讲述1930年代一个原本以结婚生子为人生目标的女性如何一步步蜕变成一名呐喊出“我即是我,是广阔世界的一部分,不需要别的证明或理由” 的职业女性。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她极度的诚实和智慧,让这本回忆录变得如此不同。恰如有评论家所言:“她的坦率是罕见的:她以一种惊人的、现代的、对个人经历全无拘谨或藏匿的方式对她的读者说话,从不无端地耸人听闻或不胜其烦地忏悔。”何况字里行间都看不到她宣扬女性主义的立场,她只是如实讲述自己的女性经验。
《出发点:1979~1996》
[日] 宫崎骏/著
曹逸冰/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身处这个混沌的时代,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回到自己的出发点,去寻找令人欣慰和兴奋的东西。”宫崎骏迷肯定不能错过的一本随笔集。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可能性有多大呢?也许少之又少,因此,像宫崎骏这样的创作者弥足珍贵。从这本书里除了可以读到诸如《风之谷》《龙猫》《幽灵公主》等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也可以感受到他始终如一的创作热情和直面生活的勇气,还有更多镜头之外的生活与爱好,比如为了赶进度头疼,也会忙里偷闲,在乡下小屋躺着读漫画……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坚守初心的那股热情总会以某种形式开花结果。这个“怪老头”就是会让人相信精神偶像的作用。
《杂花写影》
廉萍/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一个人,“为了有出息,她按照别人说的,离开了自己的院子和大树”,而四十多年后,她回望来时路,才惊觉发生在鲁东小院里的那些不起眼的事是她的人生之丹、内力来源,使她的生命不致凋零。到童年往事中寻找精神动力,或许是很多人在成年后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尝试。廉萍用明晰轻快的文字记录下的记忆片段,连缀成一部温暖生动的童年小史。它简洁,其中全然是儿童视角中充满灵性的动物植物、人间故事;它深邃,笔墨未尽处是掩埋在已然消逝的乡土中国里的历史细节和生命中的爱恨聚散,文字打捞起这一切,为我们留下的一个人的生命经验,也留下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